3月19日晚,由肇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和肇庆学院文学院联办的“西江思潮·以文艺评论建设文明城市”系列活动之一——《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讲座在线上举行,教育部特聘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二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导金惠敏教授在线上为广大文学爱好者讲授备受争议却带有思辨性的观点和理论——“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重新理解“文学”和“文学性”以及文学的对话性、可阐释性,对大家有很多启发。
2004年,金惠敏教授在《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上发表论文《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看似矛盾的主题,引来了学界的诸多争议,金惠敏教授也为此做出回应。所谓“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是指不单纯以文学性来建立文学理论,而是在文学与社会的互动中建立的广义的文学理论。肇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肇庆学院文学院黎保荣教授对此的理解是,文学理论应该超越或大于文学审美,将文学指向社会、文化、历史的延伸与纵深,是“将文学的社会性与社会的文学性结合”。
“文学不再是娱乐审美的中心。”金惠敏教授谈及了改革开放后,经济制度发生变化,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电子媒介的发展使得图像无处不在,而印刷文化也在电子阅读的影响下逐渐发生改变。其“全球对话主义”也是基于这个背景下提出的,中国进入历史的新阶段,需要与全球对话、沟通和联合。对于如何理解“文学”和“文学性”,金惠敏教授运用叔本华以及罗兰·巴特的“剥洋葱之喻”,得出了“不存在一种‘文学性’的东西,文学性是一种功能”的结论。而文学的对象无所不包,他提出“情感客体(emotional object)”这一理论,并以“爱情诗”为例子,分析了“不是所有情感都有客体,但被表达的情感一定有客体”这一说。从情感的“表达方式”到“情感的媒介”,他在理论的扩展和解释下,回答了“文学何为、批评家何为”的这一问题,进而解释文本,理解生活。新媒介使得人人都可以面向大众、社会就任何问题发言,不必绕道“文学”和“文学研究”。
“无论多么特殊的经验都可以传达,但任何传达都是言不尽意的,从而对话是没有终点的。”金惠敏教授说。